
老王今年68岁,退休后生活本来挺自在,最近却常喊没劲儿。早上不想吃饭,午后还犯困,晚上又睡不实。家人催他去医院,他嫌麻烦垒富配资,拖了好久。直到那天早饭只吃了半碗粥就反胃,老伴急了,非拉他去看诊。
老王伸出舌头。张医生一看,轻轻点头:“舌淡胖,有齿痕,苔薄白略滑——这说明你脾胃虚了。”老王有些不信:“我吃得也不算少啊,咋就虚了?”张医生笑笑:“脾胃虚不光是‘吃少’,而是‘吃得不化’。脾主运化,脾虚了,就像锅炉火小,烧什么都半生不熟。”
这句话一下点醒了老王。确实,这阵子他吃饭后常胀气,排便不畅,还容易口淡无味。
一、舌头,藏着脾胃的“天气预报”在中医望诊里,舌象是观察脏腑功能的重要线索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脾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。”脾胃有无力量,从口舌最易看出。舌头能反映脾胃运化情况,是因为食物的气血津液,最终都汇聚于舌。气血充足则舌色红润、苔薄而均匀;若脾气不足、湿气滞留,舌体就会发胖、边缘有齿痕、舌苔变厚或发腻。
常见的“脾胃虚”舌象包括:
舌质淡或偏白:说明气血偏弱;
舌体胖大、有齿痕:提示脾阳虚、水湿重;
舌苔薄白或滑腻:消化功能下降;
舌面裂纹、干燥:津液不足。
有这些舌象的人,多半会出现饭后困倦、消化慢、手脚冰凉、容易腹胀、面色淡黄、情绪易疲乏等问题。
二、脾胃虚,从生活方式看根源《千金方》有言:“脾喜温恶寒,喜燥恶湿。”脾胃最怕冷、怕湿,也怕油腻和不规律。现代人脾胃虚,多与以下习惯相关:
饮食无节——饥一顿饱一顿,或吃太快、太多;
偏食寒凉——冰饮、冷菜、瓜果过量;垒富配资
情绪焦虑——思虑过度,脾气郁结;
久坐少动——脾主运化,不动则“运”不起来;
作息紊乱——熬夜伤脾阳,易导致晨起乏力、胃纳差。
这些日积月累的“小毛病”,都在慢慢削弱身体的“后天之本”。
三、养脾护胃,从四个方向慢慢调回来张医生给老王列了个简单的“养脾日课”,一看就能做。
1. 吃得温暖、吃得准时早上宜热粥热汤,推荐小米山药粥、红枣莲子粥、薏米扁豆汤;中午主食为主,荤素搭配,细嚼慢咽;晚上清淡七分饱,睡前三小时不再进食。忌冷饮、冰果、过量油腻。张医生说:“宁可饭后走百步,也别吃完就坐。”
2. 动得轻柔,让气机流通脾喜动而不喜静。太极、八段锦、散步都是好选择。老王问:“我腿脚不灵便,还能练吗?”张医生回答:“当然能。坐着也能‘动脾’。”他教老王在椅子上用掌心顺时针揉肚脐周围,每天早晚各三分钟,力度温和即可。
每日按压足三里、中脘、天枢三穴:
足三里:膝盖下三寸处,有助于健脾益气;
中脘:肚脐上四寸,调理胃气;
天枢:肚脐两侧两寸,通畅肠道。艾灸这些穴位,温中驱寒,最适合秋冬季。老年人若手脚冰凉,可在专业指导下定期灸足三里,每次10分钟左右。
4. 保持好心情脾主思,忧思太过,最易伤脾。《素问》说:“思则气结。”张医生提醒老王:“别啥事都往心里搁。每天听会儿戏、晒会儿太阳,脾气舒了,脾也就顺了。”老王后来真的每天上午晒太阳十分钟,精神明显好了。
四、日常观察舌头,掌握身体变化张医生叮嘱老王:“每天早上起床、漱口后照镜子看舌,别刚刷完牙就看,那会儿不准。”
如果舌头逐渐红润、苔薄而清,说明脾胃在恢复;
若舌苔厚腻、口中粘腻、胃口更差,就该回诊调整;
若出现暗紫舌、裂纹舌、黄厚苔、消瘦明显等情况,就要及时去医院排查更深层问题。
舌头每天都在“说话”,只要你愿意观察,它比任何仪器更早发出警示。
五、写给中老年朋友的提醒早晨第一眼看舌头,能了解自己身体的“底气”;
三餐宜热不宜冷,食物的温度就是身体的能量;
情绪要松弛,脾胃喜欢平和,不喜紧张;
每日少坐多动,走动是最简单的“补药”;
定期就诊,别把“虚”拖成“病”。
垒富配资
舌头是一面镜子,照出的不是年龄,而是脾胃的状态。只要你愿意每天多照一眼、多动一会儿、多暖一口,气血自然归位,健康就会慢慢回头。
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